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桐城市支中心-全国桐城派研究资料中心
第29讲:朝野关系视域下的乾嘉学派与桐城派
来源:桐城市图书馆 发布日期:2014-07-02 09:00 浏览:0

由桐城市文广新局主办,桐城市图书馆承办的“文都讲坛”第二十九讲:“朝野关系视域下的乾嘉学派与桐城派”6月28日下午在市图书馆三楼多功能厅开讲。众多桐城派学术研究、清史研究专家学者,相关政府工作人员等等莅临现场聆听讲座。

讲授嘉宾盛险峰教授,为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安徽大学桐城派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史、中国学术史。先后在《史学集刊》、《社会科学战线》、《东北师大学报》、《北方论丛》、《中国经济史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古代文明》、《史林》等期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

盛险峰教授在讲座中以自己考论的大量史实,排纂史料,运遣文心,以乾嘉学派体系下桐城派建立的曲折过程,梳理清学史走向,有助于我们廓清清学史上多重迷雾,意义重大。

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发展成熟的以考据为治学方式的学术流派。因为此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又因此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而有“朴学”、“考据学”之称。乾嘉学派重视客观资料,不以主观想象轻下判断,广泛收集资料,归纳研究。乾嘉学派,有着细致、专一、锲而不舍等可贵的治学精神。清代之前,旧有的学术研究长期致力于对于古代经典的阐述,处处讲求微言大义,而对于经典本身的真伪却不闻不问。至清代时期,古代的“疑古”学风达到一定的高度,学者在梳理旧有经典过程中,证实了很多被前辈学人奉为圭臬的经典为前人伪作,开一代学术疑古之风气。他们对古代经典的细心整理,为后来学者的学习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乾嘉学派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脱离实际、烦琐细碎。脱离实际主要表现在存古薄今、舍本求末。他们考订问题,用形式逻辑的归纳法,把同类材料罗列一起,旁征博引,然后得出结论,只讲证据不讲道理。结果在细微末节上功夫很深,涉及全套的需要说明解决时,就无能为力,造成了不通世务,不切实用,考据愈细愈是无有物恶果。烦琐细碎主要表现在许多考据家的作品,都是以繁为贵,一字的偏旁、音训考证动辄千言。为了标新立异,解释一个字的古义,疏至盈千累百,议论不休。结果是杂引衍流,不知所归。学者们毕生的精力,耗于一字一句的正讹,一名一词的渊源,造成很大的浪费。嘉庆以后,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考据学派提出异议和批评,乾嘉考据学也开始由极盛转向衰落。

盛险峰教授通过自己的深入研究认为,桐城派作为清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散文流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散文研究领域,桐城派自进入研究视阈以来,始终是清代文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但迄今进行的研究,存在一大误区,即专从文学角度展开作家作品研究。桐城派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流派,在学术昌炽的风气下,它以宗宋的思想趣味占据学坛一隅,适应不同形势而与考据学派相谐相抗。因此,将桐城派还原到当时原生态中进行考察,才符合研究实际。

“文都讲坛”第二十九讲:“朝野关系视域下的乾嘉学派与桐城派”

盛险峰教授讲授“朝野关系视域下的乾嘉学派与桐城派”

讲座现场

【打印此页】 【收藏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第30讲:桐城派文化的当代启示
下一篇:第28讲:漫谈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先生的声腔艺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