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桐城市支中心-全国桐城派研究资料中心
[图]11月24日,“文都讲坛”第十六讲:“桐城诗与桐城诗派之浅说”在我馆开讲。
来源:桐城市图书馆 发布日期:2012-11-27 13:16 浏览:0

  2012年11月24日下午,由桐城市文广新局主办,桐城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协办,桐城市图书馆承办的“文都讲坛”第十六讲:“潘忠荣先生之桐城诗与桐城诗派之浅说”在我馆多功能厅开讲。

  潘忠荣先生系原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个人。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常务理事,桐城市老科协科学报告团成员,桐城诗词学会副会长。潘先生专著有《行尽桐城都是诗》,主编有《桐城县志》、《桐城掌故菁华》、《桐城明清诗选》,合编有《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河之韵》,点校有国家清史工程《桐城派名家文集会刊》中的《梅宗亮文集》、《龙启瑞诗文集》,发表有论文、小说、散文数十篇,对桐城历史文化多有研究。

  在讲座现场坐满了听众,他们中间有诗词研究学者,有诗词文学爱好者,有师专的学生以及潘先生的众多粉丝。潘忠荣先生见解“中国是诗的国度,桐城是诗的乡邦,桐城不仅有一个桐城文派,还有一个桐城诗派。这里的桐城诗指的是桐城历代的古典诗歌,桐城诗派指的是桐城明清时期的诗歌流派。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却又密切相关。桐城诗是桐城诗派产生的本源,桐城诗派是桐城诗发展的巅峰。谈桐城诗,不能不谈桐城诗派;谈桐城诗派,也不能不谈桐城诗。桐城历史悠久,文明发育较早,但何时有了诗歌的文明,却难以断定。目前据史料所知,桐城最早进入诗歌殿堂的已是晚唐时的桐城人曹松。作有《曹孟征诗集》3卷,《全唐诗》编为2卷,计130首。桐城诗歌史与桐城文明史相比,本已显得滞后,令人遗憾。然而更令人遗憾的是自晚唐至宋元数百年间再无下文,似乎除了曹松,并无第二人参与唐诗宋词的双璧联唱。桐城诗歌之河,刚刚发源,便隐于地下,使我们无缘得见全貌,当它再次流出地表,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已是明朝初年,其代表人物首推方法,其次有谢佑、姚旭、方向、钱如京等。桐城诗源远流长,桐城诗派是桐城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发韧于明代中叶的齐之鸾,开宗立派于明末清初的钱澄之、方文、方以智,显赫于清乾嘉间的姚范、刘大櫆、姚鼐,而至清末民初的方守彝、姚永朴和姚永概。前后绵延三百年,涵盖整个清王朝,作者如林,作品宏丰,并有着丰富的诗歌理论,其影响与地位几可与桐城文派相媲美”。

潘忠荣先生作精彩讲授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的听众为潘忠荣先生的精彩讲授鼓掌

专心做笔记的听众

讲座现场

【打印此页】 【收藏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图]“文都讲坛”第十四讲“走好高中第一步”7月1日开讲
下一篇:[图]7月16日上午,市文广新系统召开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在我馆多功能厅召开
Top